由廣東省協辦的“中國入世20周年農業發展高層研討會”已成功召開,共謀農業貿易和鄉村振興發展,廣東省在農業全球化發展的大潮中深受裨益,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。
廣東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,深知“三農”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的“壓艙石”地位,期望通過協辦本次活動展示廣東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成果,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合作,推動廣東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發展。
一、立足優秀強品牌,推動廣東優質產品走出去
廣東省正逐步形成“一市一品”、“縣鄉鎮一業”特色農業發展格局,建成工業+農業產園+粵西地區糖業、優質水稻、火龍果、香蕉、生態旅游基地,形成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優秀產業區(帶),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。
二、以“12221”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做支撐
廣東省持續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,推動農產品從“產不好、賣不好、賣不掉”向“產得好、賣得好”賣出品牌發展。如湛江種養殖基地,火龍果、百香果、海鮮、土雞、大米,花生油、紅江甜橙,不但生活在這里有名,而且在這里吃得也有名。茂名荔枝、龍眼和徐聞菠蘿等,不但在廣東本地有名,而且走向國內外市場,在外地更有名。
三、推動農業對外交流合作
廣東省近幾年來,受疫情影響嚴重。但為了確保鄉村經濟穩定發展,分別引進黑龍江水稻項目,新疆畜牧業養殖項目,推動哈密瓜種植。大力發展大西南(廣西丶貴州、云南)旅游等鄉村旅游業。牽手陜西省延安市開展粵陜“南果北上,北果南下”系列活動,并從2019年以來,在有疫情影響的情況下,開展電商及直播活動,及時舉辦中國(廣東)南果北運國際市場文化節并籌建廣東(湛江)水果北運國際交易中心,打造廣東南粵水果、蔬菜的名牌。
四、優化布局,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
廣東省擁有得天獨厚的珠三角港澳臺大灣區,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好,交通四通八達,有港澳臺大灣區(廣州灣)資源和農業資源。廣東堅持“三大三化”的發展理念。“三大”即加大園區建設,推進大文游開發,深化大數據應用;“三化”即工業化、生態化、數字化融合發展,大力實施“1+3+6”或“1+1+9”行動,搶抓機遇,乘勢而上,深耕細作特色,發展優勢產業。加大廣東省各地級市的同域化發展步伐,推動“農文旅游”深度融合,其中重點抓粵西地區火龍果、荔枝、紅江橙、香蕉、菠蘿等,省級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內火龍果夜間補光,促進火龍果的生產。
五、加強鄉村人才引進
根據鄉村振興,一個地方要發展,除了交通先行,人才和科學研究是第一生力。針對鄉村振興當中存在著農業、工業及各種科技人才的緊缺,加強鄉村人才引進。鄉村主要缺農業技術指導的人才,利用各項資金(?顚S茫,彩雀各項措施,搞好緊缺人才的培育。
六、鼓勵返鄉人員和退休人員創業
加快廣東鄉村振興,除了以上的有利條件以外,關鍵是鼓勵外出人員或退休人員,帶著沉甸甸的資金或科學技術返鄉創業,為建設美麗鄉村出謀獻策。同時認真執行黨的十九屆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會議精神,大力振興農村建設。鼓勵大學生聽黨的話,到祖國最艱苦、最需要的地方去,加入“三支一幫”團隊,成為團隊一員分子接受鍛煉考驗。
七、打造特色產業群,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
當前,廣東省正發揮傳統農業的優勢,根據習主席4月8—13日在海南調研會議精神,加大糧食種子科研,提升科學高產種植技術,打造特色產業群。通過實施“1+N”模式,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推動粵西火龍果丶生豬養殖工業園提檔升級。以“工農業+農戶產業園”提檔升級創建粵西香蕉、香番薯、對蝦等現代化農業產業園,支持一批專業市縣區鄉鎮建設,打造一批“果盤子”、“菜籃子”基地。此外,以“港澳臺”大灣區為中心,以粵西農業覆地為副中心城市,大力發展海洋經濟,培育臨港產業,加快構建向前發展的格局。
八、挖掘紅色資源,發展休閑農業
發展休閑農業是廣東發展鄉村龍頭建設的重點之一。廣東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及四通八達的交通資源,廣州灣自然港海實施旅游景觀優勢,發展高公寓休閑旅游,打造“商業+娛樂+文化+旅游+生態”新模式,打響廣東的港海旅游品牌。此外,廣東還深入挖掘紅色資源,按“紅色文化+旅游”,讓紅色資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里程碑,推動鄉村文化建設。
九、發揮智慧農業的創新優勢,數字賦能現代化農業
廣東省還正依據大數據應用打造現代農業新板塊,通過建設全球全國水果+農副產品大數據中心,和廣東粵西農業園國際交易中心、電商產業園等一攬子措施,發揮智慧農業的創新優勢,通過產研結合,以科學研究為第一生產力,通過數字賦能現代化農業,推動廣東鄉村振興高質量全面發展。
|